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人物特写 > 正文
    购物车
    0

    官庄余氏家训详读

    信息发布者:anqing
    2019-08-04 00:02:19   转载

    12.jpg

    官庄德馨庄


    13.jpg

    余氏宗祠


    1、 家训原文

    笃忠贞

    读圣贤书,非为名利。既职司民社,必上不负国,下不负民,方为读书无愧人。当厚自期许,不宜妄自菲薄。倘以劣行被点,则沾污衣冠。至于国稞,切宜早完,毋干法纲。居其地,不可非其主。

    敦孝友

    白云兴感,风木贻悲。明发有怀,鸡豚莫逮。言之者动心,闻之者坠泪也。人子事亲,用力用劳各宜随分自尽,切不可忤逆不顺,以为天壤间罪子。人之兄弟乃人之手足,须兄友第恭,彼此亲爱,不但得父母之欢心,并可为子孙之家法。……我族人其深味之。

    务本业

    ……。士者,必须隆师重道,研究经论,明体达训,学抵于成,切勿妄自菲薄而已。诗书为误人具也。耕者必须胼手胝足,犁雨锄云,勿至抛荒本业。工商者必须各善其事,不为苟且之行,不存诡诈之计。谋生有术,衣食有资,不令外人鄙为游荡。斯亦幸焉。 

    端品行

    人生天地间,当以端人自命,不可甘惰下流。我族先世多有伟人,今虽不能尽效,而存心学好,亦甚无难。凡属族众,必须忠以持已,恕以待人,见利思义,出言顾人。官庄余氏自始祖良辅公迁入,家规家训严谨。继承传统“五德”、“五常”,汲取精华,创新发展,逐渐完善,从修身、治家、立志、为学、处世之道等皆立规立约,面面俱到,忠于国家,遵规守法,维护公德,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规范族人行为。有谋不用,有财不逞,不恃势以欺懦,不健讼以凌人,不交匪党,不肆淫行。虽不能为成德之君子,而亦不为败类之子孙,则甚幸。

    禁赌嫖盗窃

    赌之为害,废时失业。淫之为害,荡产杀身。……,至于草窃奸宄,律例最严,稍一失足,重则困死囹圄,轻则躬膺桎梏,辱及父母,臭遗子孙。凡我族人,谨之慎之。

    2、 原文解读。

    现选择几则,略解读之。

    笃忠贞:“读圣贤书,非为名利。既职司民社,必上不负国,下不负民,方为读书无愧人。”,“至于国稞,切宜早完,毋干法纲。”做人树立正确的读书观、人生观、价值观,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依法纳税,先国家后个人,不要违犯法纪。

    敦孝友:“人子事亲,用力用劳各宜随分自尽,切不可忤逆不顺,以为天壤间罪子。人之兄弟乃人之手足,须兄友第恭,彼此亲爱,不但得父母之欢心,并可为子孙之家法。”。孝亲敬老,各尽其责,兄弟和睦,团结友爱,上慈下孝,互敬互爱,和谐相处,为子孙做表率。

    务本业: “耕者必须胼手胝足,犁雨锄云,勿至抛荒本业。工商者必须各善其事,不为苟且之行,不存诡诈之计。谋生有术,衣食有资,不令外人鄙为游荡。”为人要爱岗敬业,勤能补拙,俭以养德,大道至简,生财有道,诚实守信,合法经营。

    端品行,禁淫恶: “必须忠以持已,恕以待人,见利思义,出言顾人。有谋不用,有财不逞,不恃势以欺懦,不健讼以凌人,不交匪党,不肆淫行。虽不能为成德之君子,而亦不为败类之子孙,则甚幸。” “赌之为害,废时失业。淫之为害,荡产杀身。”“至于草窃奸宄,律例最严,稍一失足,重则困死囹圄,轻则躬膺桎梏,辱及父母,臭遗子孙。凡我族人,谨之慎之。” 为人要遵法守规,和善诚信,团结友爱,谨言慎行,不恃势凌人,不结党营私,不涉黄睹毒,否则法纪难容,危害社会和家庭。


    14.jpg

    余氏家训原文


    15.jpg


    16.jpg


    3、 家族传承

    余良辅,官庄余氏一世祖,江西迁潜余氏总辖公孙。出生在今岳西县来榜三河坪,后随父亲余梅窗迁至潜山槎水。余良辅少时聪颖好学,熟读儒家经典,在地方很有名气。元代英宗年间中明经科进士,随在朝庭任职。元泰定帝封其为南阳太守。余良辅主政南阳时廉洁奉公,大力宣传儒家思想,南阳一带社会安定,百姓拥护,多次受到朝庭嘉奖。文宗时期加封为“中宪大夫”。调回朝庭任职。不久,文宗又命其以儒士身份到漠北当年蒙古最繁华的历史文化名城哈刺和林,向蒙古贵族讲授儒家经典,称其为博学鸿词。

    元顺帝至正年间,由于元统治集团昏庸腐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天下大乱,尤其是红巾起义,直接造成元朝统治集团摇摇欲坠,余良辅辞官回乡居住。清雍正六年岁次戊申(公元1728年),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户部尚书管翰林院学士张廷玉为潜山余氏笃亲堂修宗谱作序云:“……余氏为江左巨族,其祖良辅在元为南阳太守,弃官避乱(至正四年即1344年)徙居于皖,因爱南岳天柱之胜,遂择于其山阴之水贵家焉,族属蕃衍,代有显达,迄今已历数百余载矣……”。官庄水贵村河东余家老屋,就是当年余良辅的宅第。经元、明、清等朝代按规划建筑,建成明五暗七硬三进,砖木抬梁式庭院结构,占地面积16048㎡。老屋基本轮廓尚存,中厅保存完好。

    余良辅要求家人在宅院里多栽柏枝和竹子,寓意做人能受得各种环境的磨炼,要有气节,同时以要虚心,有礼有节。老屋前柏枝近千年,历经沧桑,仍枝繁叶茂,后山竹林依然绿荫葱葱。在余良辅教育和影响下,其子余忠义,孙余紫宁、余紫绶均有建树。

    为传承家规家训,将精典名句镌刻于古民居门楣之上,内容与家规家训紧密相连,铭文富含生活哲理,体现主人精神境界,思想情怀,生活情趣,审美追求,良好家风,美好期望。如展示家族荣耀的:“五世同堂”、“贡元”。律已警后的:“视履考祥”、“德乃福基”、“秉礼守义”、“为善最乐”、“耕读传家”等;赞美居所环境的:“山水清音”、“绿映松筠”、“竹苞松茂”、“皖水长流”;把家规家训,写在书上,刻在墙上,记在心上,使之源远流长,发挥良好家风家训的示范引领作用。

    余氏裔生,秉承先祖家训,修身、齐家、治平,人才辈出,在不同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栋梁之材,家族美德源远流长,明清时期曾出有“三知府七知县”;解放战争时期有多位余氏儿女为国捐抠;余英时,官庄镇金城村人,师从钱穆、杨联升先生,曾在多所名校执教和担任领导职务,对儒家思想及中国传统文化深为研究,2006年获素有“人文社会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终身成就奖。2014年获得唐奖首届汉学奖,成为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余晓八,弃商当村官,任官庄村党总支书记,以高度的责任感,敢于担当,开拓创新,带领乡亲们建设美丽家园,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强村富民,2015年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旅游致富带头人”。


    17.jpg

    余良辅故居门前柏枝树


    4、 家族名人故事

    仁爱“义士”余紫宁

    余紫宁,潜山官庄人。明代“义士”, 原南阳太守余良辅之长孙,受家族“孝友传家”传统教育,谦和仁爱,敬老孝亲,几世同堂,“三百口共爨”,和谐相处,“雍睦无争”。亲人病重,“股疗亲疾”。其父去世“守庐墓三年”。时年天灾,庄稼歉收,至多地饥荒。余紫宁康慨解襄,“捐粟万石”,“赈六皖灾民”,并“解米八百石”送往“通州助军”,以解燃眉之急。其忧国忧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朝野,朝庭赐与官职,被余紫宁婉言谢绝。为弘扬其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精神,赐予“义士”称号和金匾额一块,以示褒扬。此块“义士”金匾,余氏族人视为珍宝,悬挂在余氏宗祠的正厅中,供世人敬仰。

    贤孝典范余文章

    余文章(1704—1793),字绍安,号素斋,安徽潜山官庄人,“乡饮大宾”,例赠“儒林郎”。先祖余彦鉴任明云南宣慰司副使,祖父余友志,父亲余从本及母亲尤氏皆以孝义名列邑志。文章公天性孝友,敬老尊亲,其出生刚满月,父亲即病逝,母亲尤氏年方二十四岁,从此独抚孤义,含辛茹苦,备及艰难。文章成人后,以孝敬孀母为第一要事,母亲老病,他与妻子刘氏,日夜陪侍,亲制汤药,数年如一日,毫不懈怠。乐于助人,邻里有困难,“不吝施予”,“里有鬻子与媳,暨婚丧不举者,俱捐资全之。”热爱公益事业,捐资建桥修路,兴办学校,诚孝、友善之名远近皆知,乡人倍受感化,邻里相助,敬老抚育,友爱兄弟,和睦相处,遂成一时风气。

    乾隆庚戌,文章公年八十七岁,合家男妇一百三十余口,五代同堂共爨,累世合居,庭无间言,称余氏义门。县令马尚禹据实上报朝廷,经安徽巡抚朱洼、学政秦潮共同上奏天子,皇帝特谕:“余文章年臻耆艾,绕膝曾玄,洵为升平人瑞,赏给“五世同堂”匾额。乾隆五十七年(1792)文章公上事祖父,下逮元孙,亲见七代,七子五世同居,百人共爨”,县令宋宜福据实上报朝廷,奉旨赏给“七叶衍祥”匾额。两次恩奖,乡里远近皆引以为荣。从此潜山余氏“五世同堂”门庭益盛,尉为大族。

    “棠萼五芳”家声振

    明成化、弘治、正德年间,官庄余氏家族自绍武至绍崇五兄弟皆选拔为贡生,据《潜山县志》载“余绍武,明成化拔贡,任直隶涿州知州”; “余绍廉,弘治岁贡生,任广西浔州卫知事”;“余绍典,弘治恩贡生,任楚州教谕”;“余绍文,温州通判,明正德贡生”;“余绍崇,副贡,任通判,明正德岁”。均入仕为官,功绩卓著,官声盛隆,明朝御史吴钺,巡按江南时,为余氏家族给国家培养多名栋梁之材而感动,称之为名门望族,上书提请嘉奖,获准钦赐‘棠萼五芳’匾额,并建造“五贡牌坊”于县城。于是,官庄余氏声名远扬,族里俱荣,家声丕振,为人景仰,经口口相传,于是此地便有了“官庄”之名谓。如今明清时代“官庄”古民居,已成为国家3A级德馨庄风景区的核心,并获批为“中国传统古村落”,“官庄”已成为村名、镇名,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成为潜山县一张靓丽的名片。“官庄精神”、“官庄故事”激励着一代代官庄人,开拓创新,砥砺前行,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革命烈士余大化


    18.jpg


    余大化(1899—1927),又名犹龙,字鉴民,官庄镇人,出身于地主家庭,是安庆地区早期卓越的共产党领导人之一。童年时读私塾,天资聪慧,勤奋好学。1919年到安庆,先入安徽省立第一甲种农业学校,后转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安庆当时是安徽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新思潮正在广泛传播。余大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进步书刊,从中获得很大启迪。

    五•四运动消息传至安庆后,安庆学生联合会成立,选出了余大化等15人为委员。1921年4月,余大化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参与领导了著名的“六•二”学潮。1923年,在上海,创办《黎明周刊》,宣传进步思潮。1925年,余大化同王步文等一道东渡日本,到日本后,他参加了国民党设在东京的组织,坚决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留日学生中起到了良好引领作用。1926年,国内革命斗争蓬勃发展,余大化急于投身革命洪流,遂由日本回国。1926年秋,余大化被派回家乡潜山,组建国民党潜山县临时执行委员会,担任主任委员。他广泛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驱逐了披着宗教外衣、宣扬奴化思想的“神甫”。

    1927年3月,余大化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党组织派余大化回潜山开展革命工作。他首先积极着手建党,根据中共怀宁县临委指示,成立了中共潜山特支,由他任特支书记。在特支的领导下,先后成立了潜山县总工会、潜山县农民协会和妇女、儿童等群众组织。与此同时,还选派一些共产党员,到农村担任小学校长和教员,从事农民运动。

    时年,潜山遭受特大水灾,余大化积极发动组织抗灾救灾工作。1927年12月4日,中共党员范笑山因救灾经费一事顶撞储乙然县长而被捕。余大化等组织同志向政府请愿,要求释放范笑山同志未果,后县长假邀余大化到县府“议事”,当余大化到达县府时,储乙然县长指使其卫士鸣枪,反诬余大化持枪劫狱,当即加以扣押,被捕。12月7日,在中共党员柳文杰等同志组织下,数百名请愿群众包围了县政府,爆发了潜山革命斗争史著名的“梅城暴动”。由于叛徒告密,暴动失败,劫狱未成。12月8日凌晨,储乙然下令封闭四面城门。将余大化、范笑山同志分别杀害于梅城东西辕门,制造了“一二•八”惨案。余大化同志威武不屈,临刑前奋笔疾书:“撒手空归,这回不算”,高呼“共产党万岁!”从容就义。余大化烈士牺牲时年仅28岁,烈士遗骸安葬在其家乡官庄锣鼓山岗“官庄烈士墓”中。“官庄烈士墓”为安庆市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命名为“安庆市党史教育基地”。


    来源:潜山新闻网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